一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各地陆续对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作出部署并推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哪些关键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如何协同作战凝聚合力?我们来看一看两位专家调研后给出的答案。
调查 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和推进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新思路、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应该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估,进一步抓住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更好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吴维海
在六个关键环节突破
我们对全国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调研发现,以下关键环节需要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少数地方尚未编制规划,一些地方尽管有规划,但目标不清晰,统筹性不够,不同规划之间脱节或冲突;规划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看作是年度计划或某个部门的事;一些地方规划缺少农村合作组织和村级代表等参与,操作性和引领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政策领会不到位,编制部门的专业水平不高,部门各自为政且协调困难等。
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一些地方习惯将资源投入城市基础设施或工业园项目,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金融机构、工商资本等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够高,总体规模不够大。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地方部门对乡村振兴工作存在偏见或偏差,农村农业整体投资收益较低,乡村投资机制和营商环境待改善等。
要进一步清晰振兴模式。不少地方乡村振兴的措施停留在传统农业种养领域,对于生态有机产业、产品精深加工等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够,乡村振兴的模式不清晰。主要原因在于对政策把握不深刻,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不够,乡村经济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少,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
要进一步保护农民利益。少数地方在村庄拆迁、土地转让、住宅补偿等过程中,缺少保护农民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文件存在损害农民利益、与民争利等现象。同时也要避免工商资本下乡模式和机制对农民利益造成损害。
要进一步强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实践,存在同一区域内的各县市区从局部出发,重复性进行项目开发和建设的问题,这易导致市场供求失衡,产品过剩,影响农民就业和增收目标实现。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普惠性公共服务及核心技术(如现有农村旱厕改造技术、蔬菜育种技术等不够成熟)的研发成效还不够显著,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乡村振兴中还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缺少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农业融资和工商资本下乡难,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凝聚三方面发展合力
国家层面要强化乡村振兴政策融合
加大党政、部际之间的跨部门协调和政策融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健全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工作协调、政策融合和信息共享。
加大国家财政、税收和金融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研究评估和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货币、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发行和汇率政策,扶持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探索并解决地市、县区、乡镇等各级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无力投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尴尬现状,为地方乡村振兴项目的财政压力主动“松绑”。鼓励和引导银行、投资机构等加大乡村振兴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降低乡村振兴项目特别是涉农金融的准入门槛,显著增加乡村振兴的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和信贷投入等。
实施干部考核晋升优先政策。出台乡村振兴的人才优先激励制度,鼓励和引导人才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地方党政要落实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协同作战
健全完善各级党委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和领导机制。切实发挥各级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引领和监督作用,夯实省、市、县、乡四级书记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主体责任,做好乡村振兴的党政分工和业绩考核,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形成真抓实干和协同作战的局面。
统一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收入上优先保障和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尽快减少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政府行政服务体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加大政务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为乡村振兴和工商资本下乡营造良好的政商环境。
加大区域金融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扶持。抓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金融扶持政策为突破口,以财政资金倾斜为引导,以重大跨区域乡村振兴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确定重大示范项目和重点金融支持领域,出台区域性金融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以及重大项目的产业基金、乡村振兴专项基金的优先倾斜政策等,扶持大项目、大产业和大平台,通过示范试点和产业带动、技术外溢,提升乡村振兴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主动作为,大胆创新,主动破除等靠要的懒政思维,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本级财政和金融投资,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减少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研究实施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坚持农民利益为中心,完善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流转权等改革,注重主动矫正、监督和纠偏各地区在乡村振兴重大活动中可能侵犯农民利益的典型案件和重大决策事项,特别是在农村宅基地拆迁、土地流转的股权和承包费用等方面,完善有关制度办法,确保农民在改革与发展中分享红利,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医疗、就业、教育、养老、培训和扶贫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和帮促。
狠抓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积极探索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方法,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深度挖掘优势传统文化基因,实施传统乡村文化挖掘行动,共建共享乡村文化带来的成果。
强化优化乡村振兴的业绩考核。修订完善对各地市、县区党政干部的业绩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指标考核不达标的,干部晋升时一票否决。对于乡村振兴业绩突出的,可以择优破格提拔重用。建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金融机构等要共同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完善金融扶持和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农业金融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渠道和机制,大力拓宽“走出去”融资渠道,鼓励“走出去”企业综合运用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渠道融资,创新运用银团贷款、并购贷款、项目融资、出口信贷、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满足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需求。积极搭建农业国际双向投资促进平台,允许银行和具备相关资质的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合作,探索建立区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及风险监测评估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给乡村振兴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立足企业科技研发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特色农作物设施的轻简化、机械化、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建设国家级、行业级、社团级、企业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整合创新产业振兴的新模式。适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立足区域综合优势,积极整合和聚集要素资源,持续探索和打造生态有机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密高端制造、农业跨境电商、土地托管、科技研发服务、国际会展论坛等高端涉农服务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农业新动能,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