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更是民生保障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据测算,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7%,其中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以下简称“非二”)排放比重高达70%以上,如农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和90%。而我国是世界上非二类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占到世界非二类总排放的20%。由此可见,农业领域的降碳核心和焦点在非二类。又从国际社会(如英国)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看,温室气体非二类减排效率是二氧化碳减排效率的6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小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针对农业非二类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大、降碳效果好,建议在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推进农业有效安全降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蒋小松告诉记者,他今年在《关于推进农业有效安全降碳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建议》议案中具体提到了五条内容: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结合农业领域碳排放特点,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法规、标准、行动方案等。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以及开展全民行动等政策与措施,推动农业有序、有效、安全降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健康养殖、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聚焦耕地质量提升、种植业减排固碳、畜牧业减污降碳、渔业减排增汇、饲草业增绿增汇、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制定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逐步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人才队伍。
三是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根据国土空间布局、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力,统筹考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在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和循环经济试点,实施“种养循环”“粮草轮作”“果草套作”“中高山区坡耕地治理”“丘陵山区草牧业振兴”等系列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建立绿色高效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甲烷和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治理等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有效降低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五是提升经营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特别是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机制,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提高耕地、农资等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效能,扭转小、散、乱粗放式经营的资源要素高耗、质量效能低下的落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