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此刻,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上,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于川东北的金色麦浪,智能插秧机在成都平原高标准农田里大显身手,无人机盘旋在攀西现代农业园区的果林上空……
“加油”的不仅是田间。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作出有力部署。6月7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到“十四五”末,以省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达50%以上。
不管是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部署,还是乡间农人的挥汗耕耘,都是对“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乡村振兴崭新画卷的增色添彩。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四川把“三农”工作作为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高位部署、全力推动、重点突破、创新谋变,将“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推动农业大省由大图强,带领全省农民迈步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奋力把领袖的嘱托和擘画切实转化为美好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 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6月8日,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内,55个入围“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的水稻品种同田栽培展示。再等两个多月,它们将接受全国农业专家的田间评价。
“稻香杯”是四川好米的风向标。2018年,中断十余年的“稻香杯”评选重新启动,今年评选规格再次升级,将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获奖品种进行表彰。种好粮,守好四川“米袋子”,助力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成为川人责无旁贷的追求。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近年来,省委一号文件持续重点关注粮食安全,今年更是首次将保障粮食安全置于首位,强力推动。
我省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对未能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一票否决涉农工作考评和表彰。一手抓肥料等农资保供稳价,一手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今年全省种粮大户补贴标准继续保持在80元/亩,保证种粮有合理收益。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成效,近年来以“宜香优2115”“川优6203”等为代表的新品种,改写了“蜀中无好米”的历史。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05.4亿斤,时隔20年再次迈上700亿斤台阶;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16.4亿斤,再创新高。
同时盯紧“肉盘子”“油瓶子”重拳出击,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今年,“四川造”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新增的3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眼下正开始播种。作为生猪养殖第一大省,我省先后出台“猪九条”“新八条”“猪十条”,去年底生猪产能恢复至常年水平。
以园区为载体 做强产业擦亮“川字号”农产品“金字招牌”
“稳!”眉山市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元威对他承担的新品种试验项目结果很有把握。
王元威的信心,来自他所在的我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园区以“中国泡菜城”为主体,所产东坡泡菜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2021年一坛小泡菜为园区“发酵”出200亿元产值。
泡菜与园区的“强强联合”,正是我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缩影。省委省政府专门提出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推动川猪、川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等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
产业跑得快,要靠园区带。我省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和培育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印发考评激励方案,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对认定的不同省星级园区给予财政补助。目前,我省已建立“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抓县、县管园”的推进机制,率先在全国推行县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园长制”。至2021年末,全省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省星级园区107个,国家、省、市、县累计梯次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178个。
目前,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强势崛起,品牌不断叫响。
2021年,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后又一产值破千亿元大关的四川“农字号”。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超800亿元,美丽竹林变成助农增收风景线。“天府菜油”成为全国首个菜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全国菜油看四川”已成定局。不仅如此,“丹棱桔橙”品牌多次登上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东坡泡菜”畅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晚宴选用的是四川产的鱼子酱……
全面推进“五个振兴” 让巴蜀乡村颜值更高内涵更好
4610个,这是我省曾经的乡镇(街道)数量,居全国第一。绵阳市三台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多万元村(社区)运行经费,但分摊到每个村(社区)不足8万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乏力,何处突围?
2019年初,我省启动一场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简称“两项改革”),乡镇(街道)减至3101个,建制村从45447个减至26369个。去年底,又把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重塑四川乡村经济和治理格局。目前,共划定809个乡镇级片区、6812个村级片区,设置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资源要素配置、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将以此为基点重新展开。
改革赋能,红利不断释放,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正被强力激活。
在两项改革引领下,我省在发力产业振兴基础上,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狠下功夫,推动乡村发展求成色重质量——
乡村人才在汇聚。近年来,全省回引优秀农民工村干部1.4万余人,换届后的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一半、“一肩挑”比例达97.5%;去年招聘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近4万名;新培训3.6万名高素质农民。
美丽乡村更宜居。去年开始,全省分区分类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6%的行政村。
乡风文明在提升。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省级立法,并先后公布两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全面启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道德讲堂、建设文化礼堂遍地开花……
有财气也有人气,颜值更高、内涵更好,巴蜀乡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记者 王代强 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