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日前,记者从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以实施《“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抓手,强化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分类施策、协同治理、先行先试,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6月,“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完成3400余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介绍,近年来,我国从“治、用、养、研、合”五个方面,深入推进耕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
在“治”的方面,紧盯源头治理,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等数据,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整县推进污染成因排查,确定了污染源治理清单。在“用”的方面,推动分类管理,农业农村部指导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分类管理、“以地适种”,指导地方落实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在“养”的方面,聚焦重点区域,在优先保护类耕地落实用地养地措施,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趋势。在“研”的方面,强化科技攻关,建成土壤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等一批部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合”的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源头防控、安全利用、粮食收储管理等,形成工作闭环。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在23省份划定210余个区域,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达到91%,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不过,赵世新指出,污染地块修复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应当因地制宜,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探寻最佳解决方案。不少地区已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北京实施土壤污染绿色管控,将原东方化工厂纳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自然恢复地块生态功能,昔日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新闻发布会还对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赵世新说,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目前已采取系列举措,有效保障安全利用。包括抓严“一个名录”,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名录内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抓实“一张清单”,将近万个地块纳入监管,督促查明污染,保障环境安全;抓好“一批企业”,将1.6万余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推动开展地面防渗、管道可视等绿色化改造,消除污染隐患。
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美不美,家乡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结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农村污水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赵世新介绍,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守牢两个底线,既不能村庄污水横流,也不能污水直排环境。治理成效要符合“三基本”的评判标准,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通过坚持分类施策,全国已有2700余个涉农县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建立了年度重点治理村庄清单并动态更新,集中治理人口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村庄。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从2023年完成环境整治的行政村中随机抽取963个,开展调研评估,合格率在90%以上。
各地积极探索,涌现出一批务实、管用、符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做法。例如,四川省巴中市鼓励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采取“分层资源化利用”方式,就近就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第一层“自用”,通过家家户户的庭院经济,实施污水资源化;第二层“大家用”,“自用”用不完的污水,用于浇灌周边林地等农用地;第三层“备用”,“大家用”一次用不完的污水则储存备用,如今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占比达到69.8%,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我国南北、东西自然禀赋差异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农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广,治理成效巩固难,需要科学施治、持续发力。赵世新介绍,下一步,将抓好《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落实,推动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以实现“三基本”为导向,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不断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效。
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全国各地以更高标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的重点实事,深入推动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厕所粪污、生活垃圾等农村环境治理,目前已指导113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当前,“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
此外,生态环境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在28个地区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部分试点地区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国(省)控断面水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新增支持66个养殖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赵世新说道,未来,将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村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文据《农民日报》图据《巴中日报》